Monday, July 21, 2008

「慈濟功德會」的發源

1966年,一灘血事件為起因,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組織,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。因緣巧合,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上人傳 教,他們談彼此的教主、教旨、教義。修女臨離去前說:「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,確實很偉大。不過,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 類,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、蓋醫院、辦養老院,那麼佛教對社會可有什麼具體貢獻?」上人心情頓時沉重起來,佛教徒經常為善不欲人知,但大都各做各的,只以隱名氏的名義默默行善。可惜這分份豐厚的愛心,零散缺乏組織;上人於是決定將這股力量組織起來,先從救人做起。

1966年5月14日(農曆3月24日),「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」正式成立。

▋一針一線縫出慈濟的雛型

慈濟的慈善濟貧工作,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開始。上人又利用屋後的竹子,鋸成三十個存錢筒,發給在家信徒一人一個,要她們每天存進五毛錢。信徒們覺得奇怪:為什麼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?上人說:「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,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,節省五毛錢,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、救人的心。」於是這三十個人,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,逢人便歡喜地宣揚,「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!我們有一個救濟會,我們要救人!」

「五毛錢也可以救人」的消息不逕而走,參與的人越來越多,千手千眼救助苦難的功能很快就發揮了;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個月,即幫助一位大陸來台、孤苦無依的老太太,每天有人送飯給她,為她清理環境,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。一樁艱辛、偉大的濟世工程就此開展。

此時,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,上人為了讓功德會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,提出兩項基本條件:一、要皈依的人必須做「慈濟功德會」的會員;二、皈依的會員,要實際負起「慈濟功德會」的社會救濟工作。

慈濟功德會創辦初期,上人與弟子們侷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裡,一方面從事加工品製造以維持生計,另一方面還要處理功德會會務,場地實在不敷使用。後在上人俗家母親協助下,於1969年遷入靜思精舍現址,依舊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。清淨莊嚴、樸實無華的「靜思精舍」,是慈濟永遠的後循,也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 鄉。

0 comments: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