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aster's Teachings 上人开示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aster's Teachings 上人开示. Show all posts

Monday, March 29, 2010

《惜護大地命脈》Cherishing Water - The Source of All Life





中國西南大旱,農地乾枯龜裂,也嚴重影響民生用水,證嚴上人今天在志工早會中呼籲,水就像是大地的命脈,如同人體的血脈一樣,水資源一旦匱乏,所受到的影響將會難以想像,因此我們大家都要提高警覺,好好珍惜水資源。嚴重乾旱,導致中國西南的農作無法收成,連民生用水也是一大挑戰。而台灣南部,同樣長期沒降雨,造成用水吃緊,第一期稻作被迫休耕。這些景象,提醒著人們,我們賴以生存的水脈,一旦受到汙染或缺乏,生活就會直接受到影響。證嚴上人開示:「不能沒有水,沒有水,就沒有這個五穀雜糧,所以水脈多麼的重要,是大地的命脈,我們應該要放眼天下,要關懷天下事,看到了其它的地方在乾旱,那我們就要提高警覺。」水資源失調,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,許多國家或地區都面臨缺水的窘境,如果人們一再過度開發,浪費資源,不懂得珍惜,就會加速環境的破壞。證嚴上人開示:「人類應該要很檢點,而且要多反省,所以平常人人節省一點水,就不需要地下水水脈一直抽,那也不會汙染大地,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日常生活,不管是物資,不管是水資源,好好的用,不要太浪費了。」人人提高警覺,一點一滴妥善珍惜與運用,水資源才能源源不絕,萬物生態才可以生生不息。

Read more...

Monday, January 18, 2010

募心募款援海地

Read more...

海地地震~惊世的灾难

Read more...

海地地震~虔诚戒慎

Read more...

Thursday, January 7, 2010

除塵垢 開心門

Read more...

Thursday, November 12, 2009

如果「沒有明天」

◎釋德

靜思小語】存「沒有明天」的無常觀,把握當下,精進付出,化剎那為永恆。

有一天,閻羅王覺得下地獄的人變少了,於是召集鬼卒開會,討論如何增加地獄的業務量;大家紛紛提出建議。

有小鬼提議要向世人說「沒有明天」,所以做好事也是徒勞,這樣大家就會消福、造業而墮地獄。閻羅王不太滿意。另一位小鬼建議:「應該告訴世人『還有明天』。」聞畢,閻羅王大為讚同,指示依計而行,果然地獄人滿為患。

善用人身,善盡良能

即將啟程返花,上人於台中分會感恩時間,講述此則寓言,要大家用心思考——「沒有明天」和「還有明天」的人生態度差別何在?

「若總是想著『還有明天』,則今日事無法今日畢,好事也可以明天再做;永遠都在期待明天,就會懈怠、墮落。應心存『沒有明天』的無常觀,把握當下,立即發心、投入,用心精進,化剎那為永恆。」

凡事推拖明天再做、明年再做,機會稍縱即逝。上人叮嚀大眾,要即時把握因緣,廣結好緣。「與人廣結善緣,自然使人聽其聲、見其形而起歡喜心;若是無緣,即使口說好話也無法打動人心,故謂『無緣不能度』。」

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自然法則,上人勉眾善用身體此一「載道器」,發揮良能。「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長,還有沒有明天?生活中的每一時刻,都要有無常觀。發一念心,就要及時付出,把握呼吸間的分分秒秒,積極累積福德因緣。」

把握因緣,積極造福

「富有愛心,即使生活貧窮,也能樂於助人。」上人舉馬來西亞為例,當地慈濟人用心於慈善、教育志業,洗腎中心更是做到慈善、醫療平行,帶動受助腎友發心助人,成為貧中之富。

上人表示,推廣日存五毛錢的「竹筒歲月」,就是「濟貧教富」的妙法。緬甸老農夫婦,不惜借貸捐款助人;亦有居民日存一把米,用以救濟村中的貧困人。上人讚歎此皆是把握機會積極造福。

「行善要及時,不要想著『還有明天』,要把握當下付出。慈濟宗門是走入人群的法門——心中有佛,行中有法,法中有禪。以行動付出救人,做,就對了!」

(轉載自第505期慈濟月刊

Read more...

Tuesday, November 3, 2009

开阔“心室”

法髓共同體

“這次災難,正考驗我們是否能在苦難中增長智慧?彼此間能否以菩薩心相互包容、善解?”行腳到高雄靜思堂,上人深切勉眾,莫拉克風災是大自然的“現境教育”,人人當受教,從中成長慧命。

上人期許法親們平時要合心、培養好默契,如此即等同“法髓共同體”;只要哪裡有災難,就能心志、力量相合去付出。

“要以禮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氣。不要覺得都是‘自己人’,說話就不客氣。一句傷人的話,可能比劃人一刀的創傷更大,致使人心受傷,難以撫平。”上人提醒,大家都還是凡夫,相處時莫忘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此“四神湯”。

“要感恩法親構成慈濟菩薩團體,才有大力量成就志業,否則只憑一人之力,絕對做不到。有感恩心,就會彼此尊重;彼此尊重,說話就不會橫衝直撞。要多溝通,彼此善解;若真正做到善解,必能和氣、互愛。”

與人發生磨擦、自覺被人話語所傷;上人教導要自我反省,是自己心胸不夠寬闊、包容心不足,才會受人衝撞。“‘心室’狹窄,只要起一個小小動作就會發生擦撞;‘心室’寬廣,則能包容一切。”

上人強調要將法髓“聽入心、做得到”。“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,是用來自我要求的良方,並非拿來要求他人的量尺。以‘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’與人相處;運用‘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’彼此互動,則可兼顧默契培養與功能協調,在非常時功能合一、立即運作。”

Read more...

Thursday, October 1, 2009

《馳援菲國水患》


(完整影片请游览:http://www.newdaai.tv/?view=detail&id=61769)

凱莎娜颱風侵襲菲律賓,首都馬尼拉受創嚴重,南太平洋海域的薩摩亞島也發生強烈地震,還引起海嘯。面對全球接二連三的天災不斷傳出來,證嚴上人說,我們除了要有警世的覺悟,覺悟世間無常、國土危脆;更重要的是明白,人是不分貧窮富貴同住在一片土地上,遭逢災難時,不要著眼只看自己的損失,轉過身來,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,即時付出愛心,更要啟發帶動更多人一起疼惜大地。

凱莎娜颱風帶來的驚人雨量,造成菲律賓40年來罕見的洪災,罹難人數還在不斷攀升中;還有位在南太平洋海域的薩摩亞島也傳出規模8.0強烈地震,死亡人數也陸續增加。面對接二連三驚世的災難,我們更要有警世的覺悟。

證嚴上人開示:「幾年來,我一直一直跟大家都在提醒,我們一定要有警世的覺悟,覺悟什麼八大人覺經裡面佛陀說的,第一個要覺悟的就是世間無常,還要知道國土危脆。」

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。在菲律賓的慈濟人,儘管自己也遭逢水災之苦,卻立即投入勘災和救災的行列。除了當地慈濟志工動員外,花蓮靜思精舍的師父也從台灣飛往菲律賓加入勘災工作,希望為受災的慈濟志工加油打氣。

證嚴上人開示:「人與人之間互相的相助,互相的幫忙,最重要的就是心,他自己的心靈能跳脫出來,把這個受災難的我們視為同體大悲,把這分愛心即時付出。」

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更希望不分彼此的投入付出,可以帶動更多人疼惜土地,放下得失計較心,以戒慎虔誠的心念面對大自然,保護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大地。


(恳请大家和我们一起虔诚祈祷,但愿天下能消弭灾难…… )

Read more...

Thursday, September 24, 2009

調伏人生二十難(四)

《第四難》得睹佛經

  佛說人有二十難,得睹佛經第四難;
  昔時文字誠難覓,讀經無心如不見;
  修行處世如調弦,自古佛道重實踐;
  體解佛心正精進,得睹佛經有何難。

時日一天天地消逝,我們學佛向前精進的腳步,能否跟得上消逝的速度?“佛說人有二十難,得睹佛經第四難,昔時文字誠難覓,讀經無心如不見”,這段文字是說想要看到佛經,實在是很困難的一件事。

佛經是佛陀說的法,而佛世時尚未有經書出版。但是,佛陀說“得睹佛經難”,可見佛陀的智慧,此句是為未來的弟子所說的法。

◎ 觀機逗教傳佛法

佛陀在世時的教法是隨機逗教,人生有何苦難、有何境界,弟子、人群心中有什麼煩惱,佛陀就隨時觀機逗教。佛陀也知道,當這些言論由弟子們口口相傳之後,必定經由文字記載而傳承,當時句句言語都將是未來的經典。這也是佛陀對未來弟子們的叮嚀,提升大家對佛經的尊重。

後來口口相傳的佛法,被化為短句記載在貝葉中,而後片斷結集。此時文字雖已普遍,但尚未出現印刷術,都是靠手工抄寫流傳。接著石版、木版、銅版印刷逐漸興起,才慢慢走入印刷傳布,演變的時間距離很長。

何況原始的佛經是以梵文記載,現今懂得梵文的人很少,想要聽懂梵文的音聲,那就更加困難。為了讓後人方便學佛,古代的高僧大德千里迢迢由東向西取經,或由西向東傳布佛法。比如古代的玄奘大師以及其他法師們,都曾前往印度投入學習,學成之後,再將藏經帶回中國。經過了中國人的智識聚集、法師講解,而後集眾人的文思譯為中文。

也有從印度將佛經送至中國的現象,譬如“佛說人有二十難”,屬於《四十二章經》裡的一章,而《四十二章經》就是從龜茲國傳來。由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將梵文送至中國,再由他們對中國的出家人和當時的社會賢達講解,最後才一段段、一章章結集成漢文經典。

其實,譯經要能完全依照原文,一字不漏地將佛陀的原意翻譯出來,這實在是很困難。因為以佛陀的智慧,弟子們對佛的談話能否真正心領神會而流傳?再者,這些言語都是口口相傳,傳話也可能產生誤差。

例如我常說的一句話“甘願做,歡喜受”,有的人無法體會其中的含意,往往說成“歡喜做,甘願受”。“甘願做,歡喜受”和“歡喜做,甘願受”雖是同樣的六個字,但是排列調換之後,意義就完全不同。

甘願做,是從內心甘而甜地投入,以最至誠、懇切的心發願去付出,不論怎樣辛苦,內心仍是無限歡喜。譬如前面所說的“棄命必死難”,為了救人、對人群有利益,即使非常辛苦,哪怕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,這種對生命價值的調適就會與眾不同。所以甘願就是從內心深處發起奉獻的精神與動作,從而得到那分感受,這在佛法而言就是法喜充滿。

但是“歡喜做,甘願受”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了。“我歡喜就好,錯了也沒關係!你管得著我什麼?”這種歡喜,是隨心所欲去做之後所得到的結果,不得不自己承受;既然是自作孽,怎能不甘願地接受後果!

譬如說,偷盜搶劫或是殺人等等,終究要受法律制裁。當他在犯罪時是隨心所欲,而受制裁時則是不得不接受,所以叫做“歡喜做,甘願受”。短短的六個字,文字一模一樣,只是排列方法不同,意義就不一樣,何況是從外來的文字翻成中文,這又有另一層困難,所以說“得睹佛經難”。

我們既然無法與佛同世,直接聽聞佛陀說法,也無法看到片斷留下來的原文,譯成的中國古文又很艱澀,一句文言文就包含很廣的道理,稍有一點偏差,意義可能完全不同。再者,艱澀的文字大眾不易接受、體會,所以閱讀佛經就會有重重疊疊的困難。

其實,如果我們不去研究或身體力行,則看經和不看經的結果都差不多。“讀經無心如不見”,我們讀經如果無心,和沒看是一樣的;沒有運用,和沒讀也是一樣的。道理不是用唸的,光是唸也唸不出一條路,必定要身體力行,好好去開闢這條道路。

◎ 修行處世如調弦

再者“修行處世如調弦,自古佛道重實踐,體解佛心正精進,得睹佛經有何難”。這句話已經很顯明了,修行要從經入道;經者道也,道者路也。我們要開闢一條道路,不斷地向前走,愈開愈長,隨著境界向前精進,這叫做修行。

處世修行要先將人格修好,修心養性,端正行為。修心養性,就好比彈琴、彈吉他,這些樂器都有琴弦,弦音要調得恰到好處,調得太緊容易斷裂;調得太鬆就彈不出聲音或聲音散亂。因此要彈出一手好琴,必定要用心將琴弦調得剛剛好。

修行也一樣不能偏激,要行於中道。身心的調適要平行,但是絕對不能懈怠,所以下一句說“自古佛道重實踐”,從古至今,學佛修行,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實實地身體力行。佛道就是覺悟的道路,這條心路不走,絕對無法體會心地的風光,所以我們必定要親自力行。

我們常常提到慈悲喜捨;慈,就是與樂。看到眾生顛倒,我們卻獨善其身,這就不是無緣大慈;看到眾生多災困苦而不能悲憫救拔,這也不是同體大悲。不肯奉獻身心,捨生命盡形壽為眾生服務,這就脫離了大捨的精神;無法發廣大心立弘誓願,就無法真正體會佛陀的教育、菩薩的道路,哪裡還能得到歡喜!所以要真正體會佛道,必定要親自深入,投入群眾。

佛門的三皈依,“自皈依佛,當願眾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”。“自皈依法,當願眾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”,也就是深入經藏,體會佛心。如果無法體會佛心,怎能了解佛陀的智慧如大海般遼闊,而佛心就是大慈悲心。“自皈依僧,當願眾生,統領大眾,一切無礙”,這句話就是向佛陀發願絕對不捨眾生,並且要引領眾生。

三皈依每天在念,我們應該有所體會。“自古佛道重實踐”,只要我們能在實踐中體會佛心,就能“體解佛心正精進,得睹佛經有何難”,時時日日都可沐浴在佛陀的智慧法海中。所以學佛要時時用心,不可懈怠,也不要偏激。


Read more...

Thursday, September 10, 2009

調伏人生二十難(三)

《第三難》棄命必死

  佛說人有二十難,棄命必死第三難;
  紅塵難忍生別離,貪生畏死人之常;
  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得慧命在人間;
  悲智力行菩薩道,棄命必死並不難。

人生世間,最主要的就是有心境上的煩惱,所以才會事事皆困難,分分秒秒也困難。

“佛說人有二十難,棄命必死第三難,紅塵難忍生別離,貪生畏死人之常”。人最尊貴的就是生命,每個人都很怕死,有誰願意放棄生命?雖然有生必有死,這個道理人人都懂,但是能夠真正看開生死問題的人卻不簡單!

以醫院裡的情況而言,多少人一聽到病痛,心情就會變得很痛苦、惶恐,難得自在;在生死邊緣不斷地掙扎,即使醫師已經宣布藥石罔效,他仍是無法放下。尤其我們身處紅塵,也就是在凡夫的世間,生離死別種種難捨,實在是苦不堪言!看看世間有多少人為情、愛的分離而痛苦。

◎ 乞討芥菜子

佛世時有位母親,她的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往生了,這位母親痛不欲生,乃至發狂,抱著孩子四處求醫,希望孩子可以再度復活。她同樣也到佛前祈求,佛陀看她已經無法冷靜了,只好告訴她︰“妳的孩子能救活,但是需要妳去付出、去盡心。”

當母親的只要有一線希望,不論需要怎樣的付出或盡心,她都在所不惜。佛陀就說︰“妳去向沒有死過人的家庭,討芥菜子。”芥菜子在印度是很普遍的東西。這位發狂的母親聽到佛陀這麼說,神智暫時清醒了一些,她先將孩子放在佛陀面前,自己就到每戶人家去乞討。雖然芥菜子家家都有,但是她卻找不到沒死過人的家庭。

從日出一直到日落,她仍然空著雙手,以慘淡的心情回到佛陀面前。佛陀慈祥地問她︰“妳有沒有找到不曾死過人的家庭,討來芥菜子?”這位母親對佛陀說︰“芥菜子家家都有,只是沒有不曾死過人的家庭。”佛陀就說︰“人生有生必有死,生命無常,沒有固定的年限。人人皆是因緣聚合而來,因緣消散而離開,妳又何必苦苦追求?”

婦人聽到佛陀慈祥開示的聲音,神智逐漸安靜下來,心開意解。她了悟生命是無法強求的,既然人已經往生,不放棄也無奈。人生不也是如此嗎?誰能忍受最親最愛的人與我們生離死別?實在是苦不堪言!

“ 貪生畏死”是人之常情,但是“人生自古誰無死”,我們從來沒聽過“保命畏死”的人就不會死,所以生死是自然的。不過現代的人,大家都很愛惜生命,講究的是享受、營養、放輕鬆,為了保養自己的身體,不知空過多少寶貴時光。我們若能有所覺悟,瞭解生命隨著分秒時日不停消逝,如此一來,我們會更懂得利用生命,在人間多造福業、多修慧命。福業就是利益社會人群,以現代名詞而言就叫做福祉。

人身難得,既然有了人身,就應該善盡人生的義務,佛陀教我們要愛護一切眾生命,更何況是人類群體!人與人之間,如果不能為他人付出造福,生命又有何意義?

◎ 留得慧命在人間

佛陀來人間,原本可以享盡榮華富貴、家庭親情的幸福,但卻放棄一切而修行。他修行的目的,是為了延長眾生的慧命,利用覺悟的智慧來造福更多人,開啟更多人的心靈智慧,這就是佛陀的生命價值觀。

我們都是佛陀的弟子,也應該好好地思考自己的生命價值觀。不要在俗做事怕負責任;而出家修行又怕吃苦,這樣的話,在俗辛苦,出家也不輕鬆,那到底該如何是好?做人應該為眾生負起責任,所以出家就是要荷擔如來家業,宣揚佛陀的精神,引導人人走上這條康莊大道。

不論是為人群付出,或是為道業精進,時間還是照常消逝,所以必定要把握生命,分秒必爭。我常常說生命沒有所有權,哪怕它是最尊貴的,無常一來呼吸一停,萬事皆休。既然沒有所有權,還有什麼好保護?但是,我們可以好好善盡使用權。有一秒就用一秒,用一天是一天,用一年是一年,若能透徹瞭解生命的價值,有朝一日在生死的關頭,我們就能安心,也就能放得下,不會有生死掙扎的痛苦。

學佛,就是要學得自在、放下,並且懂得把握生命、善盡人生的責任,這才是學佛者真正的本分。人生自古誰無死,生死是如此自然,我們若能好好運用,生命雖然消逝,但卻能“留得慧命在人間”。

“ 悲智力行菩薩道,棄命必死並不難”。我們如果知道人生必定有生、有死,那麼人的身體雖然敗壞了,但是慧命卻可以永遠留存。你為人群做了多少,你為人生覺悟的道路開墾多長,這些都將永留世間。修行最重要的是具足悲智;悲,就是慈悲。我們不要只顧自己的身體,應該要有生命共同體的理觀念,人傷我痛、人苦我悲的心態。

不只是將大地眾生當成自己的生命,還要發揮智慧。身體病了有良醫可以守護;當我們的智慧生病時,卻要靠自己好好地守護慧命。如何利用身體的價值,這是很重要的,所以必定要“悲智力行菩薩道”,以慈悲智慧的力量,好好去推行菩薩道,若能如此,棄命必死並不難。

我們要有無常觀,才能更珍惜時間、精進力行,選擇佛陀智慧的康莊大道,向前邁進。

摘自慈济世界第95期

Read more...

Tuesday, September 8, 2009

調伏人生二十難(二)

《第二難》富貴學道

  佛說人有二十難,富貴學道第二難;
  凡夫易被名利牽,貢高只因權勢顯;
  榮華總是三更夢,富貴如同九月霜;
  謙和好禮心有愛,富貴學道也不難。


學佛路上,最重要的是調適身心,身心調好,世間就沒有難以解決的困難。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心中有貪欲,佛陀告訴我們,生命不久長,壽命一期期不斷地輪轉,我們容易在無常、短暫的生命中起惑造業,因業力、煩惱的牽纏,讓人人心行顛倒迷失。

我們知道富貴學道比較困難,因為富貴的人容易迷失道心,生起貢高我慢的性格。世間有多少人,在尚未顯達前非常努力,低聲下氣,認真地付出自己的能力,以爭取他人信任。有朝一日,當他財、名、利共聚時,貢高我慢心就隨之而生,忘了當初困頓的生活,這是因權勢名利牽纏著他的心。

◎ 凡夫易被名利牽

佛世時,很多的國王、大臣也皈依三寶,雖然他們處於富貴名利當中,但是經過佛法的洗練後,逐漸瞭解佛法的真理,進而成為一國仁王。不過,在佛法普遍人心的同時,也有人在其中生起利養心。

譬如提婆達多,他原本是佛陀的弟子,在皈依出家後,看到佛陀受到很多人尊重敬仰,許多國王、大臣、長者都來皈投佛陀座下。佛陀能統理大眾,提婆達多看在眼裡,羨慕在心裡,於是就開始生起貢高心。

因為他本身的條件不僅是釋迦種族,也是王子之一。他想:既然佛能得到天下人的尊重,難道我就不可以?於是,為了要超越佛陀,他開始追求利養。當時頻婆娑羅王的太子阿闍世年輕氣盛,也有著貢高我慢的心態,又受提婆達多的影響、唆使,兩人意志相投,最後竟衍變成一個篡奪王位、殺父害母;另一個則是出佛身血,屢次想盡辦法要傷害佛陀,分散佛陀的僧團。

提婆達多很聰明,就因為太聰明,所以利口辯詞,顯現神通,唆使阿闍世,使他心態偏差,害父篡位。所以,人生一切都在一念心,這念凡夫心容易被名利牽制,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。

如果他能認定“人生無常”,淡泊名利,就會不爭不取。以提婆達多的資質,如果能清淨自我的內心,不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嗎?純真的智慧就是學佛的成就,如果沒有運用智慧,只是利用聰明,就容易墮落。提婆達多後來另組僧團,與佛對立,這是很遺憾的事。他認為自己應該與佛陀平等,他的力量並不輸給佛陀,所以無法尊師重道,這種貢高的心態,就是由於世間和權勢,迷失了他的心志。

◎ 榮華總是三更夢

“貢高只因權勢顯”,當人擁有權勢時,就會想要炫耀自己,這是人的毛病;同時也代表著不覺、缺乏智慧,也就是迷。“榮華總是三更夢”,榮華富貴到底是什麼?有智慧的人,在短暫的人生裡,視榮華富貴如同浮雲、夢境,也如草上的露水。而愚癡者則是被權勢名利所迷惑。

釋迦牟尼佛原是一個國家的太子,他能享盡天下的富貴榮華,但是一個真正的智慧者,所要追求的卻是真實的人生,以及內心的覺性;愚癡者則為了短暫的名利、權勢,造成惶恐、不安等等的煩惱。而佛陀有一番覺悟,“富貴如同九月霜”──九月是秋天,不應該有霜,就算有霜,也是薄薄的一層。富貴像什麼?薄薄的一層霜,太陽一出現就融化了。富貴榮華總是如夢如霜,所以都不是長久的,真正長久的是要求取學道之法。

孔子曾說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!”一天當中,如果我們能聽聞真理,今晚就是死了,也會很歡喜。孔子是人人尊重的至聖先師,在他晚年時,還不停地追求真理,他覺得能得到一句真理,就是死也甘願。可見心與道合真是不簡單!往往有錢、有權、有勢的人,容易將道理當作多余,甚至連信仰宗教也很不屑,宗教在他們來說是一種迷信。

有些人雖然相信佛法,但卻有所偏差,只想藉此求名利、富貴,這都是不正確的信仰,也不是真正的道理。做人不是有權有勢,別人就會尊重我們;也不是享有榮華富貴,別人就會敬愛我們。從前有句話“富不過三代人”,可見富與貴並不是永恆的。

我們曾經看過從大陸貴州帶回來的錄影帶或相片,從當地建設看來,可以想像在幾百年前,一些建築物應該都是達官貴人們居住過的,雖然歷經風霜歲月,房子都破壞了,不過,看到房子內的擺飾,追溯在幾十年前,肯定曾有富貴人家居住過。而這個年代,也只不過經歷了三代或五代,卻已敗壞不堪。

◎ 五家共有何足貪

看看現代的社會也是如此,富有人家不僅有許多的煩惱,進出也十分不便。人云:富有是“五家共有”。什麼叫做“五家”?第一是天災。譬如地震的發生──現在大家都很擔心地殼的變動,因為地震帶很活躍,四處都可聽到地震的消息。

又如水災--我們常常看到不論在台灣或國外,稍微下個雨就會洪水氾濫。近年來,也時常聽到土石流的發生,一次次令人心驚膽怯。水災的力量很強--過多的水會造成災難;但是缺水的地方又會變成干旱,以致地上的五穀雜糧無法收成。這種水大不調,讓人類依存的糧食發生問題。譬如這幾年來,不論在非洲或北朝鮮,還有印尼、柬埔寨等國家,都曾經發生過干旱。

同一個國家,有時一邊是干旱,而另一邊卻是大水災,之前北朝鮮就是這種情況--干旱的地方就完全干旱,而水災的地方,農作物已完全流失!這種水大不調的災難,的確很可怕。

再者是火災。俗話說“水火無情”,有時發生山林大火會不斷延伸,燒了一兩個月還無法熄滅,整片山林就此付諸一炬,這就是天災之火。然而有時火災的發生,是人為蓄意縱火,這也是很可怕。

此外,還有風災。我們常常聽到超級颱風、颶風、龍捲風,它的威力及破壞性,實在是不堪想像。發生了地震、水災、火災、風災這四大天災,即使財產擁有得再多都保不住,而天災似仍頻傳。

除了天災以外,還有人禍,人禍就是戰爭。刀兵劫的戰爭時刻,在過去有第二次世界大戰,以我們的年齡,真是不堪回首。戰爭實在很可怕,所以人禍十分駭人。

第三是貪官污吏。財產愈多,容易樹大招風。在政局不穩的國家,貪官污吏愈多,苛徵雜稅就會愈多,富有的人就愈危險。

第四就是強盜、惡霸。強盜通常針對富有人家下手。所以富有人家對強盜的警惕心很強,他們出門都有保鑣護衛在旁,而房子四周則需要銅牆鐵壁的防護,這些都是在預防強盜的侵略,但是卻防不勝防。

第五,不肖子孫。有的長輩很慇勤,為了拓展財富而拚命置產,但是,一旦有了不肖子孫,財產就難以保全。所以富貴其實很無常,地位愈高、爭權奪利的事愈多,所以說權位富貴都很難保。因此我們應該明瞭“榮華總是三更夢”,富貴有如九月霜,風一吹、日一曬,什麼都沒有了。

真正能夠讓人尊重的,是當我們處於榮華富貴時,對人仍是謙和好禮,心中要充滿愛,若能如此,學道有何困難呢!

現在社會上,有很多企業家投入慈濟,他們放下身段,與眾人平起平坐,如此謙和好禮,受到很多人的讚歎與敬愛,這才是真正可貴的人生。所以學道並不難,如果我們能受人恭敬尊重,這才是真正富貴人生。

所以學佛,我們更要常常警惕自己--權位只是幫助我們負起承上啟下的責任。富,是一種力量,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,這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。

(摘自慈济世界第94期)

Read more...

Friday, September 4, 2009

調伏人生二十難(一)

《第一難》貧窮布施

  佛說人有二十難,貧窮布施第一難;
  隨業受生輪迴轉,困頓橫逆迢迢難;
  布施助人多方法,慳吝未除最貧乏;
  心中有愛貧亦富,貧窮布施並不難。

佛說“人有二十難”,難道只有二十難嗎?其實,人生有千萬層困難,但是佛陀告訴我們,如果想要修行,心靈上比較容易產生的困難大約有二十種,而這只不過是舉個總綱。

在佛說的二十難中,第一種困難就是“貧窮布施難”。日常一切舉止動作皆起於一念心,這念心能為善也能為惡,我們往往都是在善惡交界中掙扎。如果沒有好好調伏自己的心,惡念很容易就會產生,所以佛陀教我們要“諸惡莫做,眾善奉行”。

所謂諸惡莫做,也就是要我們反觀內心,如果有惡念生起,就要即刻斷除;如果沒有,也要注意不讓它產生,這就叫做戒。“已生惡令速斷,未生惡令不生”,這就是修行,從內心常常自我警惕。

此外,我們心中如果還沒有善念,自己就要趕快培養這分善念、啟發愛心。如果這分心已經開始萌發,接著就要付諸行動,想辦法把握機會,讓善念能不斷地增長,這就叫做眾善奉行。

行善,對一般人都不見得容易,何況是貧窮的人!但是,為善就是要付出,這實在是有點困難。佛世時的出家人,只有三衣一缽,並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布施,不只是修行者身無長物可供布施,其實社會上一般人,有的人很想做,卻心有餘而力不足,他會說︰“我平常生活就有困難了,教我如何做善事?”

“貧窮布施第一難,隨業受生輪迴轉,困頓橫逆迢迢難”,在這段文字,佛陀告訴我們,貧窮布施是人生的第一難。我們要去追究為什麼會貧困,不是常說因緣果報嗎?貧窮的因,根植在過去生中;貧窮的果,就在今生此時顯現。

時空包含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以過去因、今世果;今世因、來世果,這種隨業受生的輪迴生生不息。我們既然過去生中種了貧窮的因,那麼今世就要趕快去除,進而為來世的果報造福。

但是“困頓橫逆迢迢難”,就是事事都困難,我們應該要從何做起?佛陀說“布施助人多方法,慳吝未除最貧乏”。布施,其實有“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”,只要願意盡一分心,都叫做布施。

佛世時,貧婆從衣角撕下一塊布,供僧布施,這也是佛陀最歡喜的布施。當她一無所有時,卻能盡其所能付出,這種布施功德多大﹗尤其布施不一定事事都用物質,我們可以輕聲柔語地說話,將自己所知道的法,用來調理他人內心的煩惱,這就是法布施;當別人驚惶不安時,我們能用愛去安撫他,讓他心意開解,這也叫做布施。

但是,“慳吝未除最貧乏”,人只要有慳吝的心,就算他擁有很多錢財、力量,卻貪得無厭,那也算是貧窮人的一種。因為他常常會說“我還不夠,等我足夠的時候,再來幫助別人”。

◎ 樂善好施的老夫婦

“ 心中有愛貧亦富,貧窮布施並不難”。大林慈濟醫院啟用時,有很多感動人的事,其中有一對八十幾歲的老夫妻,他們年輕時也曾聽過有關慈濟的事情──很多人每天存台幣五毛錢就能救人。他很歡喜,自己也想去幫助人,可是他們的家境貧乏,有六個孩子需要撫養,所以當時沒有辦法付出。

老阿公說,後來六個孩子都成家立業了,也都建立自己的小家庭,只剩他們兩老住在鄉下,他們決心“跟會”,慢慢累積,並立下一個心願──做對人有利益的事。

有一天,他看見一家醫院開車去載人就醫,就想︰現下大林慈濟醫院即將 啟用,如果能買一輛車,給村裡那些出門沒車或行動不方便的人使用,如此一來,若有人生病,就可以方便大家去看病。

打定主意之後,他很歡喜地四處探詢:一輛九人座的車子大約需要多少錢?有人說台幣二三十萬,也有人說三四十萬。他算一算,把會標下來差不多已接近這個數目。醫院就快要蓋好了,他們夫妻很關心工程進度,幾乎每天都去工地,然而,工地容易發生危險,平常人不能隨意進入,因此他們就被擋在外面。

雖然如此,他們夫妻仍時常騎著機車相偕而來,坐在醫院對面的樹下。有一天,他們看到很多人進入工地參加志工培訓,老阿公就問人︰“這麼多人都能進去,我也要進去,我想知道要如何替慈濟做事。”

大家聽了,覺得這位老人家很有心,又看他每天都乖乖地坐在對面,就帶他們進入。我們的常住志工出來招呼,他就說想要捐一輛救護車。志工問他︰“阿公,您是怎麼來的?”他說︰“我住大埤,騎機車來的。我都載我太太來看工地,現在醫院快蓋好了,我想要趕快買一輛車。”

志工聽了很感動,從大埤騎機車到大林,老人家慢慢騎也要一個小時,然而為了助人的心願,他一直風雨無阻地關心醫院,這種精神實在很感人。我們的同仁曾去看阿公住的地方,瞭解阿公捐了錢會不會影響家庭經濟?才知道阿公很節省,他們所住的房子十分簡單,而且房子破了也捨不得修理,兩個老人也捨不得用瓦斯,他們用小灶煮飯,並且在屋前、屋後撿柴草當燃料。

阿嬤就說︰“年輕的時候吃蕃薯粥習慣了,節省也沒什麼不好啊!這樣做好事比較快樂,這也是我們的心願,如果做得到,我們會很歡喜。”大家聽了都很感動,其實一輛救護車不只三四十萬,最簡單的救護車也要將近八十萬,他們標了會才有四十萬,數目還有一段距離。不過,他們的這分愛心啟發了很多人的善念。

◎ 共襄盛舉圓美夢

當我們的同仁知道這個故事,大家就在每個角落張貼消息,希望共同完成阿公的夢,所以每個人就樂捐一千、兩千或是五千、一萬,甚至有人說第一個月的薪水要全額捐出。結果,原本要買一輛車子,由於大家的發心,最後竟變成兩輛車。

阿公、阿嬤兩人都已經八十幾歲了,他們本來就有分善念,雖然年輕時很貧困、很辛苦,然而這幾年來,他們不斷地累積,讓這分善念不斷增長。所以,貧窮布施有何困難?只要心中有愛,雖貧亦富,不只自己能付出一分力量,更能啟發他人的愛心共同來完成。

現在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了,阿公每天隨車到鄉下地方,運載沒有車子、行動不便的病人到醫院就診。阿嬤說︰“我每天來醫院就算在這裡傻傻地坐著,我也很歡喜。”這真的是很感人。

可見只要我們有一念愛心,日日不間斷地培養增長,用長遠心來付出,最後必能“粒米成籮、滴水成河”,大家要有信心!

(摘自慈濟世界第93期)

Read more...

Wednesday, July 8, 2009

解開瞋恚心結

俗話說:「相罵沒好話。」對人說了一句難聽的話,別人也會反唇相譏,如此毒言惡語到底傷害了誰?終究還是會傷到自己。如果心中有這分「瞋」結,真的是苦不堪言!我們要改掉不好的脾氣,才能消弭自身的困擾與煩惱。
「瞋恚」兩字經常連在一起,但佛陀分開解釋:「瞋」是馬上發脾氣,表現於外;「恚」是自己生悶氣,對人事不順眼、不高興,就放在心裡鑽牛角尖,以致產生心理病態。

有的人容易發脾氣,但發過了就算了;而「恚」就不同了,氣悶在心裡,比「瞋」還痛苦,往往事過境遷之後,卻愈想愈不甘心,內心便蘊釀了種種惡業。

曾有一篇報導──有位媽媽整天沈迷於賭博,為此子女很無奈,也很煩惱,不斷地好言好語相勸,請媽媽改掉賭博的壞習慣,希望她在家裡過安逸的生活。但是媽媽屢勸不聽,子女們也不知該如何是好。大家都知道賭博很不好,而且往往一陷下去就無法自拔;有人賭到傾家蕩產也要賭,甚至有人剁掉幾根指頭,還是忍不住要賭,這實在是很無知迷茫。

賭博確實害人不淺,這位媽媽染上好賭的習氣,子女勸到後來也很生氣,常常把氣悶在心裡。有一天兒子再次地勸阻無效之後,一時衝動就拿起水果刀朝母親身上連刺了四刀,母親就當場往生了。姊弟兩人知道闖了大禍,於是姊姊寫了四、五封遺書後,就和弟弟把門窗關上、縫隙塞緊,開瓦斯自殺。

還好,姊姊的先生下班後,看到門口貼著一張紙條:「家裡開了瓦斯,不要開燈。」就趕快跑進去,看到丈母娘已經倒在血泊中斷氣了。再跑進廚房,太太和小舅子已昏倒在地,趕緊叫救護車送醫院,姊姊經急救後清醒過來,弟弟則有生命危險,只因一時衝動,竟造成了家庭的悲劇。

這場悲劇肇始於媽媽好賭,但是子女為什麼會闖下如此大禍呢?因為心中存有瞋恚,最主要的是「恚心」,瞋恚積滿心中,衝動一來,往往就按耐不住而做下後悔莫及的事。

所以,要時時調伏我們的心,凡事都看淡一點,有什麼事過了就要想開,不要累積在心裡,打了結,要再解開就很麻煩。一旦成了心結,誰能幫我們解呢?唯有自己多了解真理,看清人情世事,才有辦法,別人是幫不上忙的。

「瞋恚」讓人生道路走得很坎坷,也是人們最容易犯的錯,大家不得不謹慎小心!

Read more...

Monday, June 22, 2009

活出人生的價值

身體健康就是人生的幸福,要保有健康的身體,必須從飲食和生活習慣著手。不過,把身體照顧好固然重要,但是要視個人體質做適度保養,照顧過了頭反而傷身。像我如果睡覺超過六小時,就覺得頭昏腦脹;有時身體不舒服,聽醫師指示多休息,休息太久反而覺得更難過。

曾經有人問我:「師父,平常您都幾點睡覺?幾點起床?」我說約在十點到十一點間就寢,三點四十分起床,他又問:「那您中午有沒有睡午覺?」我說哪有時間睡覺,他屈指一算,說:「那您每天只睡五個小時啊!人不是應該睡足八小時嗎?」我說:「人如果每天非要睡足八小時不可,人生單單睡覺就睡掉了三分之一,再扣掉不懂事的幼年及衰弱的老年時期,人生能做事的時間還剩多少?」

還有人問我,平常吃飯怎麼不多吃一點?我回答,其實三餐只要吃得飽、營養夠就好了,吃太多反而傷身。也有人問:「你們都吃素,難道不怕營養不良嗎?」我說素食才是真正的健康食,不但營養豐富,而且能讓我們吃得很安心,像前陣子流行口蹄疫、狂牛病、雞鴨瘟…,再加上飼料中摻雜抗生素,這些都對人體健康有害。

另外,抽菸、吃檳榔也對身體損害很大,在慈濟醫院裡有好多病人罹患口腔癌、鼻咽癌、肺癌、高血壓、心臟病…這些都和抽菸、吃檳榔、喝酒有很大的關係,只要我們遠離這些,身體就多一重保障。

我們要愛惜自己的生命,不但身體要照顧好,思想也要正確才行。我們學佛,就是要學習佛陀的智慧和慈悲,依循佛陀教導我們的人生正確道路去走。

人生的方向如果正確,就可以活出人生的價值。不知諸位是否曾經捫心自問,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麼?

人生沒有所有權,只有使用權,我們今天有健康的身體,就要趕緊付出力量給人群,做了之後得到歡喜,便是我們最大的收穫。

Read more...

Wednesday, May 20, 2009

化苦為福

人生多苦,苦從何來?
無明糾結,纏縛自心,
造無量苦。

心轉,境就轉——
時時清淨自心,化怨嘆為感恩;
日日珍惜所有,知足且能付出。

見苦知福,更造福緣,
就能化「心苦」為「幸福」。

Read more...

Monday, February 16, 2009

追求與得失之間

有一位富家小姐,據說她是名企業家之一,她對現實有很多不滿與厭惡感,心中有許多煩惱。她問我:「人生的目標要如何才能心平氣和地追求得到?」我說:「人,生活於世間,只要有所追求就不會心平氣和。

接著她又說:「師父!難道您不會因追求的問題而煩惱嗎?」我回答說:「這種問題我無法回答,因為我從來不去追求任何一件事,因此,也從未有過追求的得失感。」

從談話中,我們不難意會,富有物質的人生不見得快樂;而過平淡的生活,才不會有任何欠缺的失落感,因為我們的心境踏實,不覺得缺少什麼,所以就沒有追求的煩惱。許多物質富有的人們,內心永遠不滿足,永遠覺得有欠缺,這實在是苦惱無邊的人生。

另外,一位小姐問我:「成功的標準到底如何訂定?」我很奇怪她的問題,成功怎會有標準呢?人心追求的目標無窮無盡,如何才算成功呢?我回答說:「當你心滿意足時,你就成功了,如果不滿足就沒有所謂的成功,成功的意思就是滿意,成功沒有固定的標準,其實,快樂或煩惱,也只是一種觀念、心境而已。」

Read more...

Sunday, February 1, 2009

辭舊歲‧迎新春

新年到,代表一個新的開始,證嚴上人在除夕今天向全天下人祝福,也期勉大家,不只是過「新」年,更要過「心」年,將過去在心中累積的煩惱,像大掃除一般洗滌掉,重新迎向未來

農曆除夕,全球慈濟人透過視訊連線,向證嚴上人拜早年,藍天白雲儘管身處世界各個不同角落,面對不同語言與文化,大家卻有著共同的一念慈悲喜捨心。

證嚴上人開示:大家都是在不同的地點,不同的角落,共同一念心,在彼此的祝福,拜新年,迎新春,師父也在台灣在精舍,也同時向全球慈濟人,以及普天下的有緣人,虔誠地拜個早年,我也要向人人恭賀新春吉祥。

辭舊歲、迎新春,證嚴上人也期勉大家,人人不只要過「新」年,更要過「心」年,因為只有人心淨化調和,才能日日平安吉祥。

證嚴上人開示:所謂的新,就是要把過去有累積下來的無明煩惱,就像環境累積的骯髒的垃圾,我們都要把它掃除,掃除得乾乾淨淨,就如我們的心地,要有法水來洗滌,過去累積的無明煩惱,把它完全掃除得清淨,就去洗滌心地無明,現在重新迎向於未來。

用感恩心送走過去,用虔誠的心迎接未來,時時恆持清靜明朗一念心,天天都是過「心」年。

Read more...

Tuesday, January 13, 2009

分秒不空過,好事日日做

時間分秒流逝,
生命過一天少一天、過一年減一歲;
要善用每一分秒——
對人,不要比較、計較,
對時間,要計較不空過。

開闊心胸,面對世事——
以明朗心眼,看清楚,
用清澈智慧,說明白,
起立即行動,做就對。

新年到,恆持清淨明朗一念心——
把握發心剎那,
用愛鋪路為苦難蒼生付出,
精進譜寫生命藏經,
則日日吉祥,時時福慧,
累積分秒成就永恆歷史。

Read more...

Saturday, December 27, 2008

難忘的回憶

人生,行善不能等,因為要完成一件好事,需要許多因緣會聚,最重要的是能否把握時間、機會,及時去做。常說:施比受更快樂,所以,有機會能及時助人,就是很有福的人。

有一則故事──在歐洲冬天非常冷,常常下著大雪。在一個大雪天裡,一位年輕人開著電視、聽著音樂,他父親走到他的身邊,拍拍他的肩膀,說:「孩子,這音樂你覺得好聽嗎?」

他說:「好聽!」父親就說:「聽了音樂之後,你能記得多久?」孩子聽了愣了一下!父親接著說:「你要不要做一件能夠永生難忘的事,而且一生都會很快樂?」孩子就說:「什麼事啊?能如此特別。」

父親就伸手往隔壁的方向一指,說:「昨晚下了很大的雪,隔壁那位獨居老太太,好像幾天都沒有出門買東西了。你能不能拿支掃把,幫老太太屋前的雪掃一掃?」孩子就說:「只是掃掃地上的雪,有什麼困難。」就拿了掃把去清掃。

當他掃好地、進屋不久,就看到那位老太太打開了房門,看到她探出頭來看一看,屋外的路上沒有雪了,她露出了很開心的笑容,隨後便提個籃子,小心地走出門去了。這位父親就站在孩子的身邊,問他:「你看到了嗎?老太太出門了。」孩子回過
頭來,很高興地擁抱著父親,說:「爸爸,感謝你!讓我知道幫助別人是這麼快樂。」

二十年後,這個年輕人也有了孩子,就把這個故事講給他的兒子聽。當年父親教他的這件事,讓他永生難忘,現在回想起來,那位老婆婆看到屋前的積雪都掃乾淨時的神情,讓他永遠記得──幫助別人,看到別人滿足會心的微笑,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臉孔。

其實,不論修行或是行善,都是在日常生活最平常的事物中,只要時時刻刻保持一分善心,凡事盡本分,懂得把握時間,內心就會輕安自在,生命也會更加充實美好。

Read more...

Wednesday, December 24, 2008

堅持環保──美化環境、保護地球

景氣低迷,物價波動,就連資源回收價格也大幅滑落。因為利潤微薄,一些廠商無意收購,連拾荒者也不想撿了。

慈濟環保志工大街小巷回收資源,辛勞一整天變賣所得,還比不上載運的油錢;有位志工感嘆:「想到手就軟了!」

我說:「手不能軟,而且還要號召更多人伸出手一起做。若人人都因為沒有利潤不做回收,台灣很快就會『垃圾淹腳踝』!」

由於回收價格大跌,我問環保志工:你們還會繼續做嗎?他們毫不考慮回答:「當然要繼續!這是我們的家、我們的道場,大家都很感恩有機會在這裏修行。」

聽了好貼心。這群草根菩薩堅持環保要繼續做下去,因為他們知道慈濟做環保的初衷,是為了愛護地球、延長物命,不是為了賣錢;更重要的原因──環保是教育,環保場也是修行道場。

1990年我輕輕一句話呼籲,慈濟人就開啟「環保」法印,恆持迄今。每次看到老老少少齊聚環保站,大家雖然忙碌卻有說有笑,就像一個大家庭;人人有共同信念——惜福、愛物,以行動膚慰大地、搶救地球資源。

長久以來,環保志工不只用資源回收所得護持大愛電視台,讓清流繞全球;光是紙類回收,一年就相當於挽救了近兩百萬棵大樹。所回收的寶特瓶經過加工,製成溫暖的毛毯,除了提供台灣冬令發放之外,還送到美國、南非、菲律賓、印尼、大陸等地,與貧窮苦難人結好緣。

全台各地的環保站也成為很好的教育場所,不只社區民眾在這裏學習資源分類,學校師生也來觀摩,學習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,建立惜福愛物的觀念。

環保志工「布施」時間、體力與金錢;在做的當下,鍛鍊不怕苦、不怕髒的「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」心;許多人因此忘卻煩惱、掃除憂鬱,也「持戒」改正菸、酒、賭等不良習氣;彎腰撿拾垃圾的同時,並將內心垃圾清理乾淨,就是「智慧」——環保站蘊含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」六度波羅蜜,真正是「健康身心」的道場。

Read more...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