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September 26, 2009

慈青们的无常一课



如果一个拥抱代表一次传承,那么玉兰师姑已经忍着痛,将使命一一努力传承给慈青。

9月20日,师姑特地来到慈青营与年轻人分享生命学。本来只有400人的营队,当时却人满为患,每个人的眼泪几乎都可以下一场小雨,落在马六甲静思堂的周围。

我最怕有人哭,一滴泪,就是一个开关,会让一个感性的摄影师,无法按下快门,因为观景窗只剩一堆朦胧美。张开一对朦胧的眼,我看见的是更多的朦胧和红红的眼……

生命与无常,是很多从未尝过愁滋味的年轻脑袋里,没有想过的连接。

至少,在我逝去的年轻岁月里,从未想过有一天,会与无常面对面。无常?看来像是把电脑里final year project给format掉的电脑病毒般,让人一时无法反应过来,然后再痛心疾首的跳起来的人生插曲。

无常,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结尾曲,也或许是另一首主题曲?反正,无常对豁达的师姑来说,是人生中另一段插曲。

主持人用只剩下三个月来介绍师姑时,师姑反应说,医生从没说我只剩下三个月,反而跟我说我的病还是有希望的。师姑运用智慧,观机逗教,马上问慈青们:“如果医生宣布你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,你会怎么做?”

有慈青举手说,她会把握与母亲相处的时间,好好做慈济。

师姑的分享,让慈青们忽然接近无常,面见无常,从迷糊的人生中,顿然惊醒。只是,我自己也曾经是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善变慈青,只能祝福每个曾听过师姑用痛来成就的人生一课的孩子们,都能好好把握住那一刻的感动,永远不放手。

为什么?因为师姑分享后,脸色青白,全身虚脱,回家后虚弱地昏睡着到晚上(那两天刚好是我在陪师姑)。太多的拥抱几乎让她窒息,她却死撑着,一句拒绝都没有。她痛得连一位忽然上前对她顶礼的慈青都阻止不来,更遑论去拒绝每一个渴望她的拥抱。

在此想跟关心师姑的亲朋好友们说,10月12日师姑要去做CT Scan,再给医生检查,才会知道癌细胞是否已扩散到其他器官。而目前师姑所使用的hormon治疗看来很适合她,可是此等治疗法无法制止癌细胞的扩散。目前,师姑精神饱满,访客一样来者不拒,一样谈笑风生。至于只剩三个月的说词,我只能说谁也不明白无常,只能把握当下。





(转载自life is beautiful。感恩秀丽学姐分享。)

Read more...

Thursday, September 24, 2009

調伏人生二十難(四)

《第四難》得睹佛經

  佛說人有二十難,得睹佛經第四難;
  昔時文字誠難覓,讀經無心如不見;
  修行處世如調弦,自古佛道重實踐;
  體解佛心正精進,得睹佛經有何難。

時日一天天地消逝,我們學佛向前精進的腳步,能否跟得上消逝的速度?“佛說人有二十難,得睹佛經第四難,昔時文字誠難覓,讀經無心如不見”,這段文字是說想要看到佛經,實在是很困難的一件事。

佛經是佛陀說的法,而佛世時尚未有經書出版。但是,佛陀說“得睹佛經難”,可見佛陀的智慧,此句是為未來的弟子所說的法。

◎ 觀機逗教傳佛法

佛陀在世時的教法是隨機逗教,人生有何苦難、有何境界,弟子、人群心中有什麼煩惱,佛陀就隨時觀機逗教。佛陀也知道,當這些言論由弟子們口口相傳之後,必定經由文字記載而傳承,當時句句言語都將是未來的經典。這也是佛陀對未來弟子們的叮嚀,提升大家對佛經的尊重。

後來口口相傳的佛法,被化為短句記載在貝葉中,而後片斷結集。此時文字雖已普遍,但尚未出現印刷術,都是靠手工抄寫流傳。接著石版、木版、銅版印刷逐漸興起,才慢慢走入印刷傳布,演變的時間距離很長。

何況原始的佛經是以梵文記載,現今懂得梵文的人很少,想要聽懂梵文的音聲,那就更加困難。為了讓後人方便學佛,古代的高僧大德千里迢迢由東向西取經,或由西向東傳布佛法。比如古代的玄奘大師以及其他法師們,都曾前往印度投入學習,學成之後,再將藏經帶回中國。經過了中國人的智識聚集、法師講解,而後集眾人的文思譯為中文。

也有從印度將佛經送至中國的現象,譬如“佛說人有二十難”,屬於《四十二章經》裡的一章,而《四十二章經》就是從龜茲國傳來。由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將梵文送至中國,再由他們對中國的出家人和當時的社會賢達講解,最後才一段段、一章章結集成漢文經典。

其實,譯經要能完全依照原文,一字不漏地將佛陀的原意翻譯出來,這實在是很困難。因為以佛陀的智慧,弟子們對佛的談話能否真正心領神會而流傳?再者,這些言語都是口口相傳,傳話也可能產生誤差。

例如我常說的一句話“甘願做,歡喜受”,有的人無法體會其中的含意,往往說成“歡喜做,甘願受”。“甘願做,歡喜受”和“歡喜做,甘願受”雖是同樣的六個字,但是排列調換之後,意義就完全不同。

甘願做,是從內心甘而甜地投入,以最至誠、懇切的心發願去付出,不論怎樣辛苦,內心仍是無限歡喜。譬如前面所說的“棄命必死難”,為了救人、對人群有利益,即使非常辛苦,哪怕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,這種對生命價值的調適就會與眾不同。所以甘願就是從內心深處發起奉獻的精神與動作,從而得到那分感受,這在佛法而言就是法喜充滿。

但是“歡喜做,甘願受”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了。“我歡喜就好,錯了也沒關係!你管得著我什麼?”這種歡喜,是隨心所欲去做之後所得到的結果,不得不自己承受;既然是自作孽,怎能不甘願地接受後果!

譬如說,偷盜搶劫或是殺人等等,終究要受法律制裁。當他在犯罪時是隨心所欲,而受制裁時則是不得不接受,所以叫做“歡喜做,甘願受”。短短的六個字,文字一模一樣,只是排列方法不同,意義就不一樣,何況是從外來的文字翻成中文,這又有另一層困難,所以說“得睹佛經難”。

我們既然無法與佛同世,直接聽聞佛陀說法,也無法看到片斷留下來的原文,譯成的中國古文又很艱澀,一句文言文就包含很廣的道理,稍有一點偏差,意義可能完全不同。再者,艱澀的文字大眾不易接受、體會,所以閱讀佛經就會有重重疊疊的困難。

其實,如果我們不去研究或身體力行,則看經和不看經的結果都差不多。“讀經無心如不見”,我們讀經如果無心,和沒看是一樣的;沒有運用,和沒讀也是一樣的。道理不是用唸的,光是唸也唸不出一條路,必定要身體力行,好好去開闢這條道路。

◎ 修行處世如調弦

再者“修行處世如調弦,自古佛道重實踐,體解佛心正精進,得睹佛經有何難”。這句話已經很顯明了,修行要從經入道;經者道也,道者路也。我們要開闢一條道路,不斷地向前走,愈開愈長,隨著境界向前精進,這叫做修行。

處世修行要先將人格修好,修心養性,端正行為。修心養性,就好比彈琴、彈吉他,這些樂器都有琴弦,弦音要調得恰到好處,調得太緊容易斷裂;調得太鬆就彈不出聲音或聲音散亂。因此要彈出一手好琴,必定要用心將琴弦調得剛剛好。

修行也一樣不能偏激,要行於中道。身心的調適要平行,但是絕對不能懈怠,所以下一句說“自古佛道重實踐”,從古至今,學佛修行,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實實地身體力行。佛道就是覺悟的道路,這條心路不走,絕對無法體會心地的風光,所以我們必定要親自力行。

我們常常提到慈悲喜捨;慈,就是與樂。看到眾生顛倒,我們卻獨善其身,這就不是無緣大慈;看到眾生多災困苦而不能悲憫救拔,這也不是同體大悲。不肯奉獻身心,捨生命盡形壽為眾生服務,這就脫離了大捨的精神;無法發廣大心立弘誓願,就無法真正體會佛陀的教育、菩薩的道路,哪裡還能得到歡喜!所以要真正體會佛道,必定要親自深入,投入群眾。

佛門的三皈依,“自皈依佛,當願眾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”。“自皈依法,當願眾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”,也就是深入經藏,體會佛心。如果無法體會佛心,怎能了解佛陀的智慧如大海般遼闊,而佛心就是大慈悲心。“自皈依僧,當願眾生,統領大眾,一切無礙”,這句話就是向佛陀發願絕對不捨眾生,並且要引領眾生。

三皈依每天在念,我們應該有所體會。“自古佛道重實踐”,只要我們能在實踐中體會佛心,就能“體解佛心正精進,得睹佛經有何難”,時時日日都可沐浴在佛陀的智慧法海中。所以學佛要時時用心,不可懈怠,也不要偏激。


Read more...

Wednesday, September 23, 2009

第13届中南马慈青生活营影视新闻



唱唱跳跳,揮灑活力,動感十足的慈青開營活動,讓兩百九十三位來自中南馬的各大專青年都熱絡起來。大家要在三天兩夜的營隊中,不只學習提升自己,也要發揮生命良能。

雖然坐在輪椅上,無法和大家一起跑跳踫,但這位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伍儀寧,卻在課程中,學會了跨越心理的障礙。

轉心念,當情緒高手,這些都不是學校能教的課。而孝順父母,這樣的一個課題,透過慈青學長和慈懿爸爸媽媽演譯的手語劇,也讓學員有了更深的省思。

父母給予的是生命,而這位患上癌症末期的慈青媽媽王慈均,穿著背套,忍著背痛,也要為學員上這人生的最後一堂課,來成長孩子的慧命。

認清自己的方向,就能走在正確的軌道上,進而自愛愛他。慈青營拉闊了學子們的視野,與世界接軌,也讓年青的生命有了更高的價值。

Read more...

Tuesday, September 22, 2009

年輕的愛,綻放!!

“年輕的愛,綻放”是第十三屆中南馬慈青營隊的主題,這是希望年輕的我們可以把大愛傳出去!!
主題曲:“我很幸福”
營隊目標:希望學員能在營隊課程中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責任,學習慈濟大愛與感恩的人文精神,懂得珍惜現在並勇於付出,并把環保落實在生活中,將慈濟清流带入校園,確立自己人生的方向價值,成為人品典范。

在這次的慈青營隊,真的很感恩,因爲因緣我承擔了協調。

一剛開始,就答應了傳溢學長會承擔協調,我的咨詢,是珮芬老師。那時也不知爲何會答應,應該是感動吧!可是回家思考后,又後悔,可是又答應了,怎麽辦?唉!只好換一換想法,給自己一次機會學習吧!

在整個籌備當中,起初心裏還有打退心,因爲覺得很壓力,自己也完全沒有經驗,這個不懂,那個不會。真的很感恩因爲有學長姐愛的支持,結果還是承擔了下來。 在這次的承擔,我是負責協調“糾察組、香積組、生活組、衣住組、機動組、和總務組”。協調嘛,應該是需要懂得每個功能組的運作,功能等等,可是我一點也不 懂,翻開營前檔案,看了,自己也不明白,真的是不知所措,真的很感恩我的咨詢,珮芬老師。每當我不明白就“Harlo,老師您方便講話嗎?”永遠的,老師的答案是“可以”。老師也教了我很多,不只是當協調,可是是當一個慈濟人。真是很感恩。也不知道要說什麽,可是就是感恩。

雖然,大家也是沒有什麽經驗,可是大家都很用心的學習。真的很感恩大家給予我的配合。每個功能組真的很棒!!

在這次的承擔,我真真成長了也學習到很多!!我會更踏實地走在慈濟的道路上,因爲我找到我的人生目標了。。

在此真的很感恩所有工作人員,學長姐和師姑師伯成就了這次的慈青營隊,因爲有大家才能成就更多的菩薩。

除了感恩還是感恩。。



*大家要以虔誠的心去接引,把清流帶入校園。



家鴻感恩合十

Read more...

Thursday, September 10, 2009

調伏人生二十難(三)

《第三難》棄命必死

  佛說人有二十難,棄命必死第三難;
  紅塵難忍生別離,貪生畏死人之常;
  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得慧命在人間;
  悲智力行菩薩道,棄命必死並不難。

人生世間,最主要的就是有心境上的煩惱,所以才會事事皆困難,分分秒秒也困難。

“佛說人有二十難,棄命必死第三難,紅塵難忍生別離,貪生畏死人之常”。人最尊貴的就是生命,每個人都很怕死,有誰願意放棄生命?雖然有生必有死,這個道理人人都懂,但是能夠真正看開生死問題的人卻不簡單!

以醫院裡的情況而言,多少人一聽到病痛,心情就會變得很痛苦、惶恐,難得自在;在生死邊緣不斷地掙扎,即使醫師已經宣布藥石罔效,他仍是無法放下。尤其我們身處紅塵,也就是在凡夫的世間,生離死別種種難捨,實在是苦不堪言!看看世間有多少人為情、愛的分離而痛苦。

◎ 乞討芥菜子

佛世時有位母親,她的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往生了,這位母親痛不欲生,乃至發狂,抱著孩子四處求醫,希望孩子可以再度復活。她同樣也到佛前祈求,佛陀看她已經無法冷靜了,只好告訴她︰“妳的孩子能救活,但是需要妳去付出、去盡心。”

當母親的只要有一線希望,不論需要怎樣的付出或盡心,她都在所不惜。佛陀就說︰“妳去向沒有死過人的家庭,討芥菜子。”芥菜子在印度是很普遍的東西。這位發狂的母親聽到佛陀這麼說,神智暫時清醒了一些,她先將孩子放在佛陀面前,自己就到每戶人家去乞討。雖然芥菜子家家都有,但是她卻找不到沒死過人的家庭。

從日出一直到日落,她仍然空著雙手,以慘淡的心情回到佛陀面前。佛陀慈祥地問她︰“妳有沒有找到不曾死過人的家庭,討來芥菜子?”這位母親對佛陀說︰“芥菜子家家都有,只是沒有不曾死過人的家庭。”佛陀就說︰“人生有生必有死,生命無常,沒有固定的年限。人人皆是因緣聚合而來,因緣消散而離開,妳又何必苦苦追求?”

婦人聽到佛陀慈祥開示的聲音,神智逐漸安靜下來,心開意解。她了悟生命是無法強求的,既然人已經往生,不放棄也無奈。人生不也是如此嗎?誰能忍受最親最愛的人與我們生離死別?實在是苦不堪言!

“ 貪生畏死”是人之常情,但是“人生自古誰無死”,我們從來沒聽過“保命畏死”的人就不會死,所以生死是自然的。不過現代的人,大家都很愛惜生命,講究的是享受、營養、放輕鬆,為了保養自己的身體,不知空過多少寶貴時光。我們若能有所覺悟,瞭解生命隨著分秒時日不停消逝,如此一來,我們會更懂得利用生命,在人間多造福業、多修慧命。福業就是利益社會人群,以現代名詞而言就叫做福祉。

人身難得,既然有了人身,就應該善盡人生的義務,佛陀教我們要愛護一切眾生命,更何況是人類群體!人與人之間,如果不能為他人付出造福,生命又有何意義?

◎ 留得慧命在人間

佛陀來人間,原本可以享盡榮華富貴、家庭親情的幸福,但卻放棄一切而修行。他修行的目的,是為了延長眾生的慧命,利用覺悟的智慧來造福更多人,開啟更多人的心靈智慧,這就是佛陀的生命價值觀。

我們都是佛陀的弟子,也應該好好地思考自己的生命價值觀。不要在俗做事怕負責任;而出家修行又怕吃苦,這樣的話,在俗辛苦,出家也不輕鬆,那到底該如何是好?做人應該為眾生負起責任,所以出家就是要荷擔如來家業,宣揚佛陀的精神,引導人人走上這條康莊大道。

不論是為人群付出,或是為道業精進,時間還是照常消逝,所以必定要把握生命,分秒必爭。我常常說生命沒有所有權,哪怕它是最尊貴的,無常一來呼吸一停,萬事皆休。既然沒有所有權,還有什麼好保護?但是,我們可以好好善盡使用權。有一秒就用一秒,用一天是一天,用一年是一年,若能透徹瞭解生命的價值,有朝一日在生死的關頭,我們就能安心,也就能放得下,不會有生死掙扎的痛苦。

學佛,就是要學得自在、放下,並且懂得把握生命、善盡人生的責任,這才是學佛者真正的本分。人生自古誰無死,生死是如此自然,我們若能好好運用,生命雖然消逝,但卻能“留得慧命在人間”。

“ 悲智力行菩薩道,棄命必死並不難”。我們如果知道人生必定有生、有死,那麼人的身體雖然敗壞了,但是慧命卻可以永遠留存。你為人群做了多少,你為人生覺悟的道路開墾多長,這些都將永留世間。修行最重要的是具足悲智;悲,就是慈悲。我們不要只顧自己的身體,應該要有生命共同體的理觀念,人傷我痛、人苦我悲的心態。

不只是將大地眾生當成自己的生命,還要發揮智慧。身體病了有良醫可以守護;當我們的智慧生病時,卻要靠自己好好地守護慧命。如何利用身體的價值,這是很重要的,所以必定要“悲智力行菩薩道”,以慈悲智慧的力量,好好去推行菩薩道,若能如此,棄命必死並不難。

我們要有無常觀,才能更珍惜時間、精進力行,選擇佛陀智慧的康莊大道,向前邁進。

摘自慈济世界第95期

Read more...

Tuesday, September 8, 2009

調伏人生二十難(二)

《第二難》富貴學道

  佛說人有二十難,富貴學道第二難;
  凡夫易被名利牽,貢高只因權勢顯;
  榮華總是三更夢,富貴如同九月霜;
  謙和好禮心有愛,富貴學道也不難。


學佛路上,最重要的是調適身心,身心調好,世間就沒有難以解決的困難。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心中有貪欲,佛陀告訴我們,生命不久長,壽命一期期不斷地輪轉,我們容易在無常、短暫的生命中起惑造業,因業力、煩惱的牽纏,讓人人心行顛倒迷失。

我們知道富貴學道比較困難,因為富貴的人容易迷失道心,生起貢高我慢的性格。世間有多少人,在尚未顯達前非常努力,低聲下氣,認真地付出自己的能力,以爭取他人信任。有朝一日,當他財、名、利共聚時,貢高我慢心就隨之而生,忘了當初困頓的生活,這是因權勢名利牽纏著他的心。

◎ 凡夫易被名利牽

佛世時,很多的國王、大臣也皈依三寶,雖然他們處於富貴名利當中,但是經過佛法的洗練後,逐漸瞭解佛法的真理,進而成為一國仁王。不過,在佛法普遍人心的同時,也有人在其中生起利養心。

譬如提婆達多,他原本是佛陀的弟子,在皈依出家後,看到佛陀受到很多人尊重敬仰,許多國王、大臣、長者都來皈投佛陀座下。佛陀能統理大眾,提婆達多看在眼裡,羨慕在心裡,於是就開始生起貢高心。

因為他本身的條件不僅是釋迦種族,也是王子之一。他想:既然佛能得到天下人的尊重,難道我就不可以?於是,為了要超越佛陀,他開始追求利養。當時頻婆娑羅王的太子阿闍世年輕氣盛,也有著貢高我慢的心態,又受提婆達多的影響、唆使,兩人意志相投,最後竟衍變成一個篡奪王位、殺父害母;另一個則是出佛身血,屢次想盡辦法要傷害佛陀,分散佛陀的僧團。

提婆達多很聰明,就因為太聰明,所以利口辯詞,顯現神通,唆使阿闍世,使他心態偏差,害父篡位。所以,人生一切都在一念心,這念凡夫心容易被名利牽制,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。

如果他能認定“人生無常”,淡泊名利,就會不爭不取。以提婆達多的資質,如果能清淨自我的內心,不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嗎?純真的智慧就是學佛的成就,如果沒有運用智慧,只是利用聰明,就容易墮落。提婆達多後來另組僧團,與佛對立,這是很遺憾的事。他認為自己應該與佛陀平等,他的力量並不輸給佛陀,所以無法尊師重道,這種貢高的心態,就是由於世間和權勢,迷失了他的心志。

◎ 榮華總是三更夢

“貢高只因權勢顯”,當人擁有權勢時,就會想要炫耀自己,這是人的毛病;同時也代表著不覺、缺乏智慧,也就是迷。“榮華總是三更夢”,榮華富貴到底是什麼?有智慧的人,在短暫的人生裡,視榮華富貴如同浮雲、夢境,也如草上的露水。而愚癡者則是被權勢名利所迷惑。

釋迦牟尼佛原是一個國家的太子,他能享盡天下的富貴榮華,但是一個真正的智慧者,所要追求的卻是真實的人生,以及內心的覺性;愚癡者則為了短暫的名利、權勢,造成惶恐、不安等等的煩惱。而佛陀有一番覺悟,“富貴如同九月霜”──九月是秋天,不應該有霜,就算有霜,也是薄薄的一層。富貴像什麼?薄薄的一層霜,太陽一出現就融化了。富貴榮華總是如夢如霜,所以都不是長久的,真正長久的是要求取學道之法。

孔子曾說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!”一天當中,如果我們能聽聞真理,今晚就是死了,也會很歡喜。孔子是人人尊重的至聖先師,在他晚年時,還不停地追求真理,他覺得能得到一句真理,就是死也甘願。可見心與道合真是不簡單!往往有錢、有權、有勢的人,容易將道理當作多余,甚至連信仰宗教也很不屑,宗教在他們來說是一種迷信。

有些人雖然相信佛法,但卻有所偏差,只想藉此求名利、富貴,這都是不正確的信仰,也不是真正的道理。做人不是有權有勢,別人就會尊重我們;也不是享有榮華富貴,別人就會敬愛我們。從前有句話“富不過三代人”,可見富與貴並不是永恆的。

我們曾經看過從大陸貴州帶回來的錄影帶或相片,從當地建設看來,可以想像在幾百年前,一些建築物應該都是達官貴人們居住過的,雖然歷經風霜歲月,房子都破壞了,不過,看到房子內的擺飾,追溯在幾十年前,肯定曾有富貴人家居住過。而這個年代,也只不過經歷了三代或五代,卻已敗壞不堪。

◎ 五家共有何足貪

看看現代的社會也是如此,富有人家不僅有許多的煩惱,進出也十分不便。人云:富有是“五家共有”。什麼叫做“五家”?第一是天災。譬如地震的發生──現在大家都很擔心地殼的變動,因為地震帶很活躍,四處都可聽到地震的消息。

又如水災--我們常常看到不論在台灣或國外,稍微下個雨就會洪水氾濫。近年來,也時常聽到土石流的發生,一次次令人心驚膽怯。水災的力量很強--過多的水會造成災難;但是缺水的地方又會變成干旱,以致地上的五穀雜糧無法收成。這種水大不調,讓人類依存的糧食發生問題。譬如這幾年來,不論在非洲或北朝鮮,還有印尼、柬埔寨等國家,都曾經發生過干旱。

同一個國家,有時一邊是干旱,而另一邊卻是大水災,之前北朝鮮就是這種情況--干旱的地方就完全干旱,而水災的地方,農作物已完全流失!這種水大不調的災難,的確很可怕。

再者是火災。俗話說“水火無情”,有時發生山林大火會不斷延伸,燒了一兩個月還無法熄滅,整片山林就此付諸一炬,這就是天災之火。然而有時火災的發生,是人為蓄意縱火,這也是很可怕。

此外,還有風災。我們常常聽到超級颱風、颶風、龍捲風,它的威力及破壞性,實在是不堪想像。發生了地震、水災、火災、風災這四大天災,即使財產擁有得再多都保不住,而天災似仍頻傳。

除了天災以外,還有人禍,人禍就是戰爭。刀兵劫的戰爭時刻,在過去有第二次世界大戰,以我們的年齡,真是不堪回首。戰爭實在很可怕,所以人禍十分駭人。

第三是貪官污吏。財產愈多,容易樹大招風。在政局不穩的國家,貪官污吏愈多,苛徵雜稅就會愈多,富有的人就愈危險。

第四就是強盜、惡霸。強盜通常針對富有人家下手。所以富有人家對強盜的警惕心很強,他們出門都有保鑣護衛在旁,而房子四周則需要銅牆鐵壁的防護,這些都是在預防強盜的侵略,但是卻防不勝防。

第五,不肖子孫。有的長輩很慇勤,為了拓展財富而拚命置產,但是,一旦有了不肖子孫,財產就難以保全。所以富貴其實很無常,地位愈高、爭權奪利的事愈多,所以說權位富貴都很難保。因此我們應該明瞭“榮華總是三更夢”,富貴有如九月霜,風一吹、日一曬,什麼都沒有了。

真正能夠讓人尊重的,是當我們處於榮華富貴時,對人仍是謙和好禮,心中要充滿愛,若能如此,學道有何困難呢!

現在社會上,有很多企業家投入慈濟,他們放下身段,與眾人平起平坐,如此謙和好禮,受到很多人的讚歎與敬愛,這才是真正可貴的人生。所以學道並不難,如果我們能受人恭敬尊重,這才是真正富貴人生。

所以學佛,我們更要常常警惕自己--權位只是幫助我們負起承上啟下的責任。富,是一種力量,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,這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。

(摘自慈济世界第94期)

Read more...

Friday, September 4, 2009

調伏人生二十難(一)

《第一難》貧窮布施

  佛說人有二十難,貧窮布施第一難;
  隨業受生輪迴轉,困頓橫逆迢迢難;
  布施助人多方法,慳吝未除最貧乏;
  心中有愛貧亦富,貧窮布施並不難。

佛說“人有二十難”,難道只有二十難嗎?其實,人生有千萬層困難,但是佛陀告訴我們,如果想要修行,心靈上比較容易產生的困難大約有二十種,而這只不過是舉個總綱。

在佛說的二十難中,第一種困難就是“貧窮布施難”。日常一切舉止動作皆起於一念心,這念心能為善也能為惡,我們往往都是在善惡交界中掙扎。如果沒有好好調伏自己的心,惡念很容易就會產生,所以佛陀教我們要“諸惡莫做,眾善奉行”。

所謂諸惡莫做,也就是要我們反觀內心,如果有惡念生起,就要即刻斷除;如果沒有,也要注意不讓它產生,這就叫做戒。“已生惡令速斷,未生惡令不生”,這就是修行,從內心常常自我警惕。

此外,我們心中如果還沒有善念,自己就要趕快培養這分善念、啟發愛心。如果這分心已經開始萌發,接著就要付諸行動,想辦法把握機會,讓善念能不斷地增長,這就叫做眾善奉行。

行善,對一般人都不見得容易,何況是貧窮的人!但是,為善就是要付出,這實在是有點困難。佛世時的出家人,只有三衣一缽,並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布施,不只是修行者身無長物可供布施,其實社會上一般人,有的人很想做,卻心有餘而力不足,他會說︰“我平常生活就有困難了,教我如何做善事?”

“貧窮布施第一難,隨業受生輪迴轉,困頓橫逆迢迢難”,在這段文字,佛陀告訴我們,貧窮布施是人生的第一難。我們要去追究為什麼會貧困,不是常說因緣果報嗎?貧窮的因,根植在過去生中;貧窮的果,就在今生此時顯現。

時空包含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以過去因、今世果;今世因、來世果,這種隨業受生的輪迴生生不息。我們既然過去生中種了貧窮的因,那麼今世就要趕快去除,進而為來世的果報造福。

但是“困頓橫逆迢迢難”,就是事事都困難,我們應該要從何做起?佛陀說“布施助人多方法,慳吝未除最貧乏”。布施,其實有“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”,只要願意盡一分心,都叫做布施。

佛世時,貧婆從衣角撕下一塊布,供僧布施,這也是佛陀最歡喜的布施。當她一無所有時,卻能盡其所能付出,這種布施功德多大﹗尤其布施不一定事事都用物質,我們可以輕聲柔語地說話,將自己所知道的法,用來調理他人內心的煩惱,這就是法布施;當別人驚惶不安時,我們能用愛去安撫他,讓他心意開解,這也叫做布施。

但是,“慳吝未除最貧乏”,人只要有慳吝的心,就算他擁有很多錢財、力量,卻貪得無厭,那也算是貧窮人的一種。因為他常常會說“我還不夠,等我足夠的時候,再來幫助別人”。

◎ 樂善好施的老夫婦

“ 心中有愛貧亦富,貧窮布施並不難”。大林慈濟醫院啟用時,有很多感動人的事,其中有一對八十幾歲的老夫妻,他們年輕時也曾聽過有關慈濟的事情──很多人每天存台幣五毛錢就能救人。他很歡喜,自己也想去幫助人,可是他們的家境貧乏,有六個孩子需要撫養,所以當時沒有辦法付出。

老阿公說,後來六個孩子都成家立業了,也都建立自己的小家庭,只剩他們兩老住在鄉下,他們決心“跟會”,慢慢累積,並立下一個心願──做對人有利益的事。

有一天,他看見一家醫院開車去載人就醫,就想︰現下大林慈濟醫院即將 啟用,如果能買一輛車,給村裡那些出門沒車或行動不方便的人使用,如此一來,若有人生病,就可以方便大家去看病。

打定主意之後,他很歡喜地四處探詢:一輛九人座的車子大約需要多少錢?有人說台幣二三十萬,也有人說三四十萬。他算一算,把會標下來差不多已接近這個數目。醫院就快要蓋好了,他們夫妻很關心工程進度,幾乎每天都去工地,然而,工地容易發生危險,平常人不能隨意進入,因此他們就被擋在外面。

雖然如此,他們夫妻仍時常騎著機車相偕而來,坐在醫院對面的樹下。有一天,他們看到很多人進入工地參加志工培訓,老阿公就問人︰“這麼多人都能進去,我也要進去,我想知道要如何替慈濟做事。”

大家聽了,覺得這位老人家很有心,又看他每天都乖乖地坐在對面,就帶他們進入。我們的常住志工出來招呼,他就說想要捐一輛救護車。志工問他︰“阿公,您是怎麼來的?”他說︰“我住大埤,騎機車來的。我都載我太太來看工地,現在醫院快蓋好了,我想要趕快買一輛車。”

志工聽了很感動,從大埤騎機車到大林,老人家慢慢騎也要一個小時,然而為了助人的心願,他一直風雨無阻地關心醫院,這種精神實在很感人。我們的同仁曾去看阿公住的地方,瞭解阿公捐了錢會不會影響家庭經濟?才知道阿公很節省,他們所住的房子十分簡單,而且房子破了也捨不得修理,兩個老人也捨不得用瓦斯,他們用小灶煮飯,並且在屋前、屋後撿柴草當燃料。

阿嬤就說︰“年輕的時候吃蕃薯粥習慣了,節省也沒什麼不好啊!這樣做好事比較快樂,這也是我們的心願,如果做得到,我們會很歡喜。”大家聽了都很感動,其實一輛救護車不只三四十萬,最簡單的救護車也要將近八十萬,他們標了會才有四十萬,數目還有一段距離。不過,他們的這分愛心啟發了很多人的善念。

◎ 共襄盛舉圓美夢

當我們的同仁知道這個故事,大家就在每個角落張貼消息,希望共同完成阿公的夢,所以每個人就樂捐一千、兩千或是五千、一萬,甚至有人說第一個月的薪水要全額捐出。結果,原本要買一輛車子,由於大家的發心,最後竟變成兩輛車。

阿公、阿嬤兩人都已經八十幾歲了,他們本來就有分善念,雖然年輕時很貧困、很辛苦,然而這幾年來,他們不斷地累積,讓這分善念不斷增長。所以,貧窮布施有何困難?只要心中有愛,雖貧亦富,不只自己能付出一分力量,更能啟發他人的愛心共同來完成。

現在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了,阿公每天隨車到鄉下地方,運載沒有車子、行動不便的病人到醫院就診。阿嬤說︰“我每天來醫院就算在這裡傻傻地坐著,我也很歡喜。”這真的是很感人。

可見只要我們有一念愛心,日日不間斷地培養增長,用長遠心來付出,最後必能“粒米成籮、滴水成河”,大家要有信心!

(摘自慈濟世界第93期)

Read more...

Back to TOP